自从工作后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有了女儿后更是被琐事绊住脚。前几日喂孩子吃饭,小家伙把米粒撒了一桌,我下意识说“别浪费”,话一出口忽然愣住——这语气,像极了爷爷。我忽然想写写爷爷。回忆起爷爷,那些和土地、和他相关的画面,一下子涌上心头。爷爷守着老家的土地过了大半辈子,身子骨看着不算强壮,却能把十几亩地侍弄得井井有条。天还没透亮,他就扛着锄头往地里走,踩着露水去,披着月光回。家里家外,全是农活儿的影子,...
《迎峰·零点微光》作者:仝志明零点,钢梯把回声系成细蝴蝶结;她踮着脚尖,让每一步都落在蝴蝶结中央。巡检灯,一支铅笔,在银色管道上描出跳动的音符;音符里藏着只有自己听得见的节拍。煤在皮带深处悄悄脸红,像被谁喊了一声“喂”,又把秘密埋进黑色的围巾。屏幕的心跳被她用指尖轻轻数着——一下,两下,三下,像在数口袋里剩下的彩色发绳。汗珠滑过睫毛,落在绝缘鞋尖,溅出一粒小小的、亮晶晶的清晨。江风翻页,带走汽轮机的余热;...
迎峰夜守·火语作者:仝志明炉影微红,夏夜被拉长皮带低语,像一条耐心的河把整座山,一寸寸搬进火焰值班室的灯,比长江晚睡屏幕上的曲线,不肯低头汗珠沿铁壁滑落无声,却比蝉鸣更亮检修工的扳手,拧紧一枚即将松脱的螺栓运行工抄下零点零一分也抄下远方,一盏突然的灯江声带走余热留下微光我们守在这里把火译成电把夜译成风把清晨译成一声轻轻的闹钟
词三首 ——记省总工会慰问皖能马鞍山一线职工作者:仝志明鹧鸪天·江电送凉火伞高张八月天,汗光点点映钢弦。万户灯明凭君护,一线风云凭手旋。风似炙,暑难眠,总将凉意送当前。秋来不改丹心坚,责任如山挑在肩。沁园春·清风送爽八月骄阳,金浪翻空,赤焰欲燃。望江畔电厂,机声腾吼;塔群如阵,...
晋陕蒙新广袤的煤海版图上,十年间,我们电燃公司外购外销团队的足迹,早已如墨点般深深拓印于大地深处——这不仅是业务版图的延展,更是青春与热忱在能源血脉中刻下的年轮印记。在集团四十载壮阔征程中,我们恰似一脉奔涌的支流,以微小而坚韧的存在,见证着皖能巨舰破浪前行的壮阔航迹。开拓者的足迹,是在严寒中踩出的道路。去年秋冬,公司陕蒙办事处成立初始,塞北朔风如刀,零下二十度的严寒足以冻结言语。面对陌生的市场与凛冽的荒原,...
时光,如秋浦河水汤汤东去,无声浸润着皖能四十载的厚重河床。我坐在这智控中心方寸客服台前,日复一日,指尖滑过登记簿的纹路,耳畔萦绕着电话铃的余韵。那些关于光阴的故事,关于人的温度,便如河底温润的卵石,在流水的摩挲下愈发莹润。这小小的服务台,是我的岗位,亦是我窥见皖能浩荡历史与深沉精神的一扇心窗。然而目光流转间,心绪早已漫溯在金鼎物业托付的这片星河里,智控中心的精密脉动、能源大厦的庄重门庭、贵都花园的万家灯火,...
红色印记:在荆棘里播种希望1985年的深秋,当安徽省电力开发总公司的木牌挂在旧办公楼前时,没人想到这块牌子会成为日后千亿皖能辉煌的起点。第一代皖能人常说,他这辈子最难忘的颜色是红色,那是初代创业者们心中的颜色,亦是深夜会议室里永不熄灭的台灯暖光。第一代皖能人在从战火走来,踏上复兴之路,对“发展”有着近乎执念的追求。在刚成立的安徽省电力开发公司的办公桌上摆着的是集资办电政策文件和算盘。“那时候跑项目,靠的是一双铁脚板和一本牛皮笔记本。...
中央宣传部日前授予安徽省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同志“时代楷模”称号,7月24日21时,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时代楷模发布厅》徐淙祥专题节目,观看了徐淙祥的先进事迹让我感触很深。敢向土地要答案,在深耕细作中破解难题。20世纪80年代,面对“粮田薄产、农路迷茫”的困局,徐淙祥以胆识破题,推出“绿色农业科技承包”,让农民不添分文投入,如果超产,便取超产部分的二成作为技术养分,反哺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