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能文苑

40周年征文丨从童年地标到青春使命

发布日期:2025.09.02

稿件来源:皖能铜陵公司

点击次数:

加入皖能大家庭刚满两年,可总觉得和皖能的缘分早就悄悄结下了——小时候在皖能合肥公司长大,那时候它还叫合肥电厂,当时总觉得那大烟囱格外显眼,笔直地戳在天边,清晨会裹着淡淡的白雾,傍晚又被夕阳染成暖暖的粉橘色。它们身边的厂房里,轰鸣声从不间断,像极了一台巨大的织布机,把日子一针一线地织进我的童年……

放学路上踩着影子跑过厂区围墙外的小路,墙内传来的汽轮机运转声混着风穿过冷却塔的呼呼声,像一首藏着力量的歌;夏天趴在窗台上,看冷却塔飘出的白雾被风吹散,看它们在蓝天上慢慢晕成淡淡的轮廓。长大才知道,那些轰鸣声里藏着的是点亮城市万家灯火的能量,而那大烟囱、冷却塔,早已成了我记忆中最特别的 “地标”—— 只要一想起来,就好像能听见电流在电缆里奔涌的声音,闻到那股属于能源跳动的味道。

后来,随着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那两台 125MW 机组因为环保和能效标准跟不上时代步伐,到了该和大家告别的时候。机组拆除在我十岁左右,看着曾经熟悉的烟囱一点点消失在视野里,心里像空了一块。那些日夜不息的轰鸣突然停了,连空气都好像变得安静了许多。小时候数烟圈的窗台还在,只是再也看不到熟悉的烟圈缓缓升起;围墙外的小路依旧,却少了汽轮机运转声的陪伴。那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有不舍,毕竟它们承载了太多成长的记忆;但更多的是理解,知道这是能源行业迭代升级必须迈出的一步,是为了更清洁、更高效的能源未来。

旧机组的拆除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很快,两台 630MW 机组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它们如同两位坚毅的守护者,稳稳地承担起保障合肥市供电的重任,让城市的运转始终充满活力。从 125MW 到 630MW,数字的增长背后,是皖能紧跟时代步伐、践行社会责任的决心,也是对这片土地和人民始终不变的守护。

或许是童年里那些关于“烟囱”的记忆太过深刻,毕业找工作看到皖能的招聘信息时,我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仿佛是命中注定的召唤,我毅然决然地递交了简历,最终如愿成为了皖能大家庭的一员,来到了铜陵公司。

刚入职时,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复杂的机组设备,我既兴奋又有些忐忑。兴奋的是终于能亲身参与曾经只在记忆中存在的机器中,忐忑的是担心自己不能快速胜任工作。记得第一次跟着师傅去巡检 1000MW 机组,那些庞大的设备、复杂的管路在我眼中不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 “伙伴”。师傅一边带我检查设备运行参数,一边讲解它们的工作原理,从汽轮机的叶片转动到锅炉的燃烧调控,每一个细节都讲得细致入微。在一次次的实践操作中,我对机组的认知不断加深,从最初只能在一旁记录数据,到后来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故障排查。这时再想起童年里的那两个大烟囱,突然明白了它们不仅仅是记忆里静止的地标,而是一代代能源人接力守护的责任象征,是从过去延伸向未来的能量脉络 —— 就像此刻我眼前的 1000MW 机组,和童年的烟囱跨越时空呼应着,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为这片土地输送着光与热。

刚入职不久,我有幸担任了全国劳模朱忠山退休欢送会的主持人。接到这个任务时,我既紧张又荣幸,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这样重要的仪式,又期待近距离感受劳模的风采。为了做好筹备工作,我翻阅了朱师傅的事迹材料,听前辈们讲述他在岗位上的故事: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创造了公司 “千次操作无差错”“万次调整无熄火” 的安全记录,同事们都称他为 “捉漏专家”“缺陷克星”。每当公司要对他进行嘉奖时,他总是朴实地说:“既然认准了要将锅炉作为展示人生价值的舞台,脏点累点又算得了什么!”听到他的发言我深受触动—— 所谓劳模,不过是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把对事业的热爱融入每一个细节,而这正是皖能多年来传承的精神底色。

欢送会上,朱师傅站在台上,讲述自己几十年如一日与锅炉为伴的经历,他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至今难忘。他说每次排除一个缺陷,看着锅炉重新平稳运行,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一样欣慰。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千次操作无差错”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对操作规程的烂熟于心,是对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较真;“万次调整无熄火” 的记录里,藏着对工作的敬畏之心,是把企业的利益看得比个人得失更重的担当。朱师傅用他的职业生涯告诉我们,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不平凡的价值,这正是皖能精神最生动的体现。

工作的这两年我常常在想:作为新一代皖能人,我们对企业传承的理解究竟是什么?在新旧机组迭代里,在朱师傅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中,我渐渐明白: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像老烟囱与新机组那样,既带着历史的温度,又向着未来生长。老员工们用经验和精神为我们铺就了道路 —— 那些泛黄的操作规程里藏着的是安全底线,朱师傅 “千次无差错” 的记录里刻着的是责任坐标,而我们新职工的使命,就是在这些根基上,用更前沿的知识、更创新的思维去传承这份守护。我们这代人接过的不仅是前辈的工具包,更是让皖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的接力棒。

就像整理老员工留下的笔记时,那些用红笔圈出的 “易漏点”至今仍是我们巡检时的重点标记 —— 这是经验的传承;但我们会在此基础上,给关键点位加装温度传感器,让隐患从 “人工巡检发现” 升级为 “系统自动报警”—— 这便是技术的超越。老一辈皖能人经验传承的厚度,支撑我们行稳致远;新一代皖能人技术创新的锐度,推动我们突破前行。

站在新时代的节点上,国家 “双碳” 目标的蓝图徐徐展开,能源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皖能集团能在绿色转型的浪潮中持续前进,不仅成为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标杆,更在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领域构建起更完善的产业链,成为清洁能源的闪亮名片。憧憬着未来的皖能,既能延续对千家万户 “光与热” 的守护承诺,又能以更智能、更低碳的姿态拥抱时代,成为推动区域能源结构优化的核心力量。

我们这代青年职工,生逢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既是集团发展的见证者,更要成为推动变革的生力军。我们会把个人的成长坐标嵌入集团的发展蓝图,把对 “能源报国” 的赤诚,转化为攻克技术难关的韧劲、提升专业技能的钻劲、探索创新路径的闯劲。相信在老一辈皖能人奠定的坚实基础上,在我们青年一代皖能人的接续奋斗中,皖能集团定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更辉煌的篇章,而我们也将在这份光荣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皖能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让皖能精神如同穿越时空的电流,在老烟囱与新机组的交响中始终滚烫,在每块光伏折射的阳光里愈发璀璨!(作者系皖能铜陵公司商务部营销中心营销专职刘明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