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能文苑

养鸡小记

发布日期:2025.08.26

稿件来源:皖能马鞍山公司

点击次数:

从幼年记事时起,家里养了很多鸡,最多的时候有四、五十只,主要是为了改善伙食,家里人口多,只有父母上班挣钱。

养鸡是很便利的,以前家里住平房,不但房子大,还有个超大的院子,家家户户都一样。

养鸡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孩子们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喂鸡,家里备有从粮站买来的米糠、麦麸,以及农村亲戚送来的筛选后的瘪稻谷,每天要拌鸡食,还要从菜园里摘一些青菜、萝卜叶子、莴笋叶子等等,剁碎了喂鸡。

礼拜天或寒暑假,一群小伙伴们还会跑到县城周边农田边的水沟,用网捞一些小鱼小虾小泥鳅,到池塘边淤泥里挖一些河蚌——把这些在锅里煮烂,和鸡食拌在一起。

鸡最感兴趣的,应该是菜园里的各种蔬菜上的青虫,还有我们在夏天夜间捉的蚂蚱,每次一扔都哄抢一空。

之所以给鸡吃这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其实目的只有一个:促进营养均衡,增加产蛋量。别说,家里养的每一只鸡,基本上每天一个蛋。

每天的收获,便是傍晚到鸡笼上面几个草窝里,取出好几十个鸡蛋。

在当时物质生活条件极其匮乏的年代,鸡蛋的消耗量却是超出人们认知的,每天早晨的煮鸡蛋、荷包蛋,中饭的炒鸡蛋、鸡蛋汤——家里还要常备不少鸡蛋,看望长辈走亲戚、探望病人,特别是坐月子的妇女,提上一竹篮子鸡蛋是常规操作,一般还要配上两只母鸡,都是人情世故。

和现在的孩子们一样,当时的我们最喜欢的还是小鸡。

小鸡也是自己家的母鸡孵的。一般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一直正常下蛋的母鸡突然有一天不生蛋了,并且常常“咕咕咕”地亲切召唤着,母亲就告诉我,这鸡是要“抱窝”了。

母亲会找来一只用旧了的草捂子,垫上稻草,再将事先“照”好的鸡蛋(一般一窝是二三十个)放进去。母鸡看到鸡蛋会立即安静下来,蹲在鸡蛋上,开始辛苦地孵蛋。

孵小鸡的蛋要挑选个头大的新鲜鸡蛋。然后请有经验的老师傅“照”就是将鸡蛋对着强光,看看里面有没有“影”(看鸡蛋有没有受精,没受精的鸡蛋当然不可能出小鸡了)。整个孵蛋过程是21天。在这段时间里,母鸡几乎一动不动地蹲在蛋上,用体温慢慢将生命唤醒,充满着慈爱的母性光辉。

每天只有傍晚时,母鸡才能下地。母亲会在地上撒点米、油菜籽、碎玉米等,在小碗里盛点水。然后,悄悄的关上堂屋的门。从窗户中看到,母鸡从鸡窝里探出小脑袋,黑豆样的小眼睛一转一顿。然后跳到地面,拉一泡屎,很快地啄几口吃的,喝点水,又跳回鸡窝。

母鸡孵蛋时,常常可以听到脚爪轻轻翻动鸡蛋时的小小的哗哗声,像母亲在呼唤着孩子。BBC的纪录片《帝企鹅日记》里也有企鹅孵蛋的镜头,二者何其相似——动物对下一代的爱是本能也是无私的,让人感动。

21天到了。陆续地,一只又一只小鸡啄开蛋壳,这时候既要担心母鸡无意将小鸡踩死又要担心蛋壳锋利的边缘对小鸡造成的伤害,母亲一直守候在鸡窝边看着母鸡捡去蛋壳。将出壳的小鸡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箱里,那里面已经铺上了旧棉衣,棉衣下面还垫着热水袋呢。刚出壳的小鸡湿漉漉的,毛粘在身上,好难看。等烘干了毛,一个个立即变得毛茸茸的,尖着嫩黄的嘴,叽叽叽叽的叫着——简直萌化了。

母鸡开始带着小鸡在大院里四处觅食。踱着稳健的步伐,后面跟着它的一群孩子,母鸡非常警觉,一旦察觉危险,马上用翅膀紧紧护住,一下子,几十只小鸡居然神秘地消失了。危险解除后,一个个小小的脑袋从母鸡肚皮上、翅膀上长出来一般,又很快地跑得满地。

养鸡的麻烦在于,鸡是有天敌的,黄鼠狼和野猫都是,为防止意外,家里所有的鸡笼制作得特别密实,而春天的母鸡和小鸡们,晚上则用一个大的扣篮盖住,下方用砖头压紧实。

到了春末夏初,小鸡慢慢长大了。母鸡是要留着下蛋的,公鸡除了留一只做种外,其余的要做个小手术——阉鸡(老家含山读“炫”鸡),专门阉鸡的手艺人便会及时出现。

阉鸡的过程并不复杂。在小公鸡腹部恰当的位置切开个小口,用自制的竹绷子绷住,再将一根带线的金属杆子探进去,很快两个蛋子儿就带了出来,松开绷子,扯几根鸡毛粘在伤口上。

没几天,公鸡的伤口居然神奇地愈合了,真是鸡皮狗癞。

阉割过的公鸡冠子变得萎缩了,也不再打鸣,只是可劲地长肉。由公鸡变成了阉鸡,没有了公鸡的攻击性,非常温顺,直到过年时,可以和母鸡一样煨出喷香的鸡汤来,甚至比老母鸡汤更可口。

老家含山还有一道关于阉鸡的特产:阉鸡宰杀后——不去毛——在翅膀下开个刀口——取出内脏并洗净内膛——塞进特制的香料包——挂在阴凉通风处慢慢风干。这就是封鸡,而且只能用阉鸡制作,美味至极。

现在似乎很难吃到多年前鸡肉的味道,不知是人的口味变了,还是土鸡本身变味了。但儿时鸡肉的美味和养鸡的种种乐趣经历,总是久久回味。(潘亚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