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能文苑

乘 凉

发布日期:2025.08.26

稿件来源:皖能马鞍山公司

点击次数:

酷热难耐的夏天,当置身空调房享受时,总是会不自觉地回忆以前。孩提时代的夏天,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乘凉,就是一天里最美妙的时刻。

当毒花花的太阳就要落山时,大院里十多个疯玩了一天,打着赤膊,浑身晒得黝黑的孩子们,仿佛听到冲锋号一般各自跑回家,将家里的凉床、竹躺椅、小椅子小凳子什么的,全部搬到大院中间空旷的地方(以前每家人都很多,基本上都是三代同堂)。然后打来冰凉的井水全部抹干净——这些都是孩子们必须完成的,否则过一会儿父母下班回来会挨揍。

大院里的树很多,凉床什么的一定不能放在树的下方。树上有“洋辣子”,一种通体翠绿,浑身长毛刺的软虫子,一旦碰到身体上有汗毛的地方,会被蜇得疼痛无比。据说现在被搬上餐桌,价格昂贵。还有一种虫子叫“吊死鬼”,学名尺蠖,也是一种软体虫子,但相貌丑陋,所以吐丝将枯树叶团成一层厚厚的外壳躲在里面。乘凉时如果虫子掉落或者拉下粪便,那可就不爽了。

不过这些虫子尽管恶心甚至令人望而生畏,但在当时我们孩子的眼中都是浮云——“折磨虐待”它们一直是孩子们的乐趣。

吃过晚饭洗完澡,夜幕开始降临,所有的人集中到大院中间,乘凉便正式开始了。

人手一把那种芭蕉扇,大人们用的是大一点的,孩子们用的是小一点的。

大院里霎时热闹非凡,所有的人都出来乘凉——家里太热了,蚊子又多,毕竟都是平房嘛。老人大人孩子,有的坐着有的躺着。大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谈的都是县城里的一些家长里短、报纸上的见闻轶事:哪家孩子考试成绩如何?农作物收成怎样?女排、乒乓球夺得世界冠军……

不喜欢热闹的爷爷大伯们,打开半导体收音机小匣子,边摇扇子边静静地欣赏庐剧、京剧,也有的听相声或评书、广播小说等等,刚粉碎“四人帮”不久,文化战线初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主角”肯定是我们这一帮七八岁、十岁左右的男孩子们(至少当时我们是这么认为的)。顽皮好动的天性,加上不喜欢大人们的话题,在大院里满场奔跑玩耍,耳边不时地传来父母的呵斥:“费”的要命,洗澡白洗了。但往往这时父母还是比较宽容的,毕竟放暑假嘛。

玩耍了一阵无聊了,各自回家取旧报纸,白炽灯一开,大人们就喊:关灯关灯,焐燥死了——乘凉的时候,每家的灯都是关上的,说焐燥是假的吧,大多为了省电吧。

拿上报纸叠成简易的袋子,孩子们浩浩荡荡穿过巷子来到大马路,那时候晚上马路上没有汽车,只有零星的几辆自行车,完全不必担心安全问题。明亮的路灯下,密密麻麻地飞舞跳跃着无数只蚂蚱,孩子们欢快地捉起来,不用多久就会收获满满。这些可都是鸡鸭的“美味”,毕竟那时每家都养了很多鸡鸭。

相对于男孩子们的顽皮好动,大院里的女孩子则文静得多,她们大多坐在竹椅上,贴心地为爸妈、爷爷奶奶扇扇子,看到飞舞的萤火虫,她们取来玻璃瓶央求男孩子们捉,其实捉萤火虫挺简单的,盯着“火光”用扇子一拍就成,看到瓶子里一闪一闪的萤火虫,女孩子们开心极了。

家里早就用井水冰好的西瓜、绿豆汤摆上来,大院里顿时沸腾起来,多年相处的友情,整个大院就像一家人,也别分你的我的,都来享用就是了。

夜深了,大人们的谈心聊天渐渐少了,爷爷奶奶怀抱幼童,轻声哼着儿歌哄着入睡,大院里随着一声声的打哈欠声,人们陆陆续续回家睡觉。贪凉的男孩子们大都选择在外面睡,外面只留下凉床,大人们拿来竹竿绑在四角,装上蚊帐。夜晚外面睡觉很舒服,但第二天总是早早被太阳叫醒。

儿时夏夜的夜空深邃,月亮和星星明亮而清晰。如今,孩提时代夏夜的乘凉经历,似乎更像是人们每天的聚会沙龙,如诗般难忘而温馨,被深深地镌刻在记忆深处。(潘亚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