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5
稿件来源:皖能合肥公司
点击次数:
站在家属区接送员工的停车区,我凝望着远处那座熟悉的冷水塔。晨光中,它泛着柔和的光,像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这座陪伴了三代人的建筑,不仅见证了火电技术的迭代升级,更承载着我从女儿到妻子、从技术人员到党务工作者的生命历程。每当女儿指着塔顶的航标灯天真地问“妈妈,那是星星吗?”时,我的思绪总会飘回儿时——那时,父亲也是这样耐心地为我讲解冷水塔的奥秘。
一、父辈的冷水塔课堂:启蒙与传承
1993年的夏天,十二岁的我总爱蜷缩在父亲摩托车后座,看着沿途经过的输煤皮带。当那座巨大的圆柱形建筑映入眼帘时,父亲就会放慢车速,用他那略带沙哑的嗓音说:“丫头,看清楚,这不是烟囱,是冷水塔,里面装着让汽轮机降温的循环水。”“我们可以进去冲澡吗?”年幼的我天真地问道。“当然不能,除非你想被烫掉一层皮!”父亲笑着吓唬我,那爽朗的笑声至今仍在耳边回响。
彼时的我尚不知晓,这座看似普通的建筑实则是火力发电的核心设备。更不会想到,二十年后,我会在这里调试智能巡检系统,延续父亲未竟的事业。
父亲是公司电气专业骨干,后期长期扎根燃料运输系统电气领域。他的工具包里永远装着那本卷边泛黄的《发电厂电气部分》,书页间密密麻麻的电路图笔记记录着他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那个土黄色工具包如同百宝箱,打开是万用表、螺丝刀和剥线钳等工具,合上时却能听见设备运行的呼吸——继电器触点的开合声与冷水塔循环水泵的轰鸣声交织成独特的工业交响诗。
二、冷水塔下的技术成长:蜕变与超越
2003年,我正式入职热控专业,接过了父亲那支用了十三年的万用表。在125MW机组控制室里,师傅老杨带着我巡检压力变送器阵列。“每个测点都是机组的神经末梢”他敲了敲标有“主蒸汽压力”的变送器外壳,金属的震颤声与冷水塔的轰鸣声交织成独特的工业交响乐,“任何一个微小的波动,都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
五年间,我经历了从协助校验到独立编程的蜕变。当首次在工程师站修改DEH控制程序时,手指在键盘上微微发抖——这个调节汽轮机转速的核心算法,承载着机组安全运行的千钧重担。我深知,哪怕是一个参数的微小调整,都可能影响整个机组的稳定运行。
2008年老机组关停那天,我站在控制室窗前,看着运行了二十年的仪表盘逐个熄灭。DCS屏幕上跳动的最后几个参数,仿佛是工业时代落幕的计时器。那一刻,我既为技术进步感到欣喜,又为陪伴自己成长的“老伙伴”感到不舍。
三、冷水塔见证的转型阵痛:创新与突破
新上的600MW超临界机组带来了全新的技术挑战。我由热控专业转战至燃料运输电气专业,面对完全陌生的领域,我既兴奋又忐忑。
但父亲常说:“技术是相通的,关键在于用心。”我利用自己的热控专业知识,协助电气专业人员查找缺陷,大大缩短了消缺时间。由我主导修改的翻车机控制程序,有效降低了因车钩未摘除导致车皮脱轨的故障率。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跨专业融合的重要性。
2022年,我转岗至综合能源开发部并兼职经营管理党支部党建管理员。在一次次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中,我逐渐领悟到:技术升级与党建引领恰似循环水系统的双回路——前者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后者确保发展方向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四、冷水塔精神的传递:责任与担当
如今,当我带着女儿经过公司外的主干道时,她也会指着冷水塔顶的航标灯问:“妈妈,那是星星吗?”我抱着她,像当年父亲教我时那样,耐心地讲解冷却原理。这种技术知识的代际传递,在皖能集团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重演:从汽轮机调速系统到新能源并网技术,从安全生产责任制到党建+业务融合模式,每个岗位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承篇章。
当女儿在科学课上用乐高搭建冷水塔模型时,当她把“我的妈妈是电厂工程师”写进作文时,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技术传承不在于公式定理的背诵,而在于将探索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就像冷水塔通过循环水传递能量,我们也在用言传身教将工匠精神注入下一代的心灵。
五、展望未来:传承与新生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交汇点,冷水塔依然静静矗立。它见证过燃煤时代的辉煌,承载着智慧电厂的转型,更将目睹综合能源服务的新篇章。这座工业建筑早已超越物理形态,成为皖能人精神图谱的核心坐标——在那里,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完美交融,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过去与未来在循环水的流动中达成永恒对话。
当女儿长大成人,或许会带着她的孩子来到这座已经改造的旧塔前。但无论形态如何变化,那些在冷水塔下传承的技术智慧、奋斗精神与家国情怀,必将如循环水般永续流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皖能人书写新的传奇!(作者系皖能合肥公司燃料运输部电务技术专职符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