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6
稿件来源:产业研究院公司
点击次数:
——皖能青年对集团未来的思考与担当
站在产业研究院六楼的落地窗前,晨雾中的包河大道高架逐渐苏醒。四十载春秋,不过一瞬。所谓传承,不过是在每个夜晚点亮控制台时,让那团从五台小机组燃起的光焰,永远在江淮大地上奔流不息。在传承与创新的命题里我常常思索:当青春遇见企业四十周年的节点,我们这一代皖能青年人,该如何用科技创新的笔续写企业未来的壮丽篇章?
一、时光深处的回响:解码皖能创新基因
1985年的皖能,像一个怀揣梦想的少年,从43名职工、5台1.25万千瓦小机组一路走来,在能源领域蹒跚起步。彼时的技术团队,在简陋的厂房里,用游标卡尺测量零件,用笔尖手绘蓝图。第一代皖能人在燃煤锅炉的轰鸣声中,用最质朴的方式探索着能源生产的奥秘。
迈入“十四五”,在“双碳”目标战略背景下,皖能人的创新魄力在燃煤机组掺氨燃烧技术研发中迸发。在研发掺氨技术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复制借鉴,科研人员就从零开始,动手搭建实验装置,夜以继日地进行试验。作为多个首次研发领域,煤氨混燃技术瓶颈及工程应用工艺等多个问题接踵而至,但他们从未想过放弃。寒冬腊月,实验室里的水管冻裂,大家裹着棉被继续调试;仪器故障,工程师们自己动手一点点维修。这些历史画面,不仅是企业发展的见证,更孕育出了皖能独特的创新基因——迎难而上的勇气、追求卓越的信念和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
二、成长营里的蜕变:点燃创新思维火花
加入“青年人才成长营”,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解码腾讯”主题分享课上,行业专家展示了腾讯如何用“AI+”叩响新质生产力大门,让我对科技创新赋能求变之路有了全新认知;与兄弟单位青年骨干的头脑风暴中,跨领域的思维碰撞,激发了我对虚拟电厂和新能源系统未来应用的新灵感。记得在“数字化转型案例分析”课程中,我们拆解华润集团数字化创新生态的构建模式,突然意识到:皖能的未来,不仅需要攻克技术难关,更要打造“智慧皖能”数智时代新引擎。
成长营组织的赴头部企业实地调研,更让我们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些经历让我明白,科技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闭门造车,而是要扎根生产一线,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带着成长营的学习成果回到工作岗位,我尝试将人工智能和博弈论引入对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分析的预测,虽然过程中遭遇模拟数据不足、建构模型偏差等问题,但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了预测准确率提升的突破。这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青年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理论学习的滋养,更需要在实践中磨砺创新能力。
三、未来征途的使命:以青春之力培育创新繁花
站在建企四十周年的历史坐标上,面对“双碳”目标的时代召唤,皖能的未来画卷正徐徐展开。作为青年职工,我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创造者。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潜力所在、动力所在,在我看来,皖能的创新发展需要三股力量的汇聚:
首先是“攻坚之力”。在氢氨能、聚变能等关键领域,我们青年科研人员要勇挑重担,组建“揭榜挂帅”青年突击队,以“十年磨一剑”的专注,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就像皖能“三源文化”里倡导的“进取、高效、创新、领先”精神,我们要敢于挑战传统固定思维,尝试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
其次是“融合之力”。产学研合作不应停留在纸面协议,而要构建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我们可以抓住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个关键窗口期,通过搭建多个跨领域开放合作平台,推动研究院与高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
最后是“传承之力”。创新的火种需要代代相传。作为成长营学员,我希望将所学所悟分享给更多青年同事,通过组织技术沙龙、创新工作坊等活动,营造“人人创新”的氛围。同时,我们也要虚心向前辈请教,学习他们严谨的科研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传承中实现创新的螺旋式上升。
暮色降临,产业研究院的灯光依然明亮。远处实验台上,新材料的测试仍在继续;近处会议室里,创新方案的讨论热火朝天。我再次来到窗前,聆听内心的声音。我隐约听见窗外氢能公交的引擎轻鸣,听见新疆风电场叶轮破空的呼啸,更听见1985年第一度电涌出发电机时的初啼。四十年前,老一辈皖能人用双手点燃了能源事业的火炬;四十年后,我们青年一代正接过这簇火焰,在企业创新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相信,在全体皖能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定能以科技创新为笔,以青春热血为墨,在企业未来的画卷上,绘就更加绚丽的篇章!(作者系产业研究院公司技术孵化部主任、综合管理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