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能文苑

40周年征文丨风从山海来,青春向朝阳

发布日期:2025.08.26

稿件来源:新疆英格玛电厂

点击次数:

六月底的英格玛电厂,戈壁的风裹着细微的沙粒掠过窗棂,在玻璃上划出细碎的金斑。我点开母亲发来的语音:“梅雨天总算要收梢了,你那可还刮着大风?”

我放下手中正在整理的党建资料,抬眼望去,两台机组正平稳运转,蒸腾的白雾被风拉长,在湛蓝的天幕画下蜿蜒的银线。这场景总让我想起两年前,在芜湖长能公司海轮中转港口的码头边,“502”海轮鸣响汽笛时,风掀起的浪花打湿了岸边围栏的那个清晨。

海和天,蓝得相像。

启新航

那时的我,不过是刚出校门的“职场小白”。跟着支部韩书记整理资料时,总盯着他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批注发呆;在岸边登船时,总被老船长“小同志,上下悬梯要扶紧”的提醒追着跑。两年里,我以干促学、在学中干,目睹了“长能1”号江轮圆满完成使命,静静停泊于港口。虽有落幕的不舍,却更欣喜地看到“长能2”“长能3”相继吉水成功,接过使命的接力棒,扬帆起航,投入运营。它们穿梭于江河之间,运载着电煤,也承载着长能公司发展的希望,成为集团公司物流板块不断前行的生动注脚。江轮划破水面激起的浪花,是奋斗的印记,更是长能在水运领域持续拓展、稳步壮大的见证。

那时,我尚未完全理解“党建引领”的深意,也未曾想过,自己会在短短两年内,跨海翻山,跨越千里,奔赴祖国西北边陲。

去年秋天,“去新疆”的调令像颗火种,点燃了我所有的期待与忐忑。当飞机掠过天山,脚下的戈壁从模糊的黄点渐次铺展成浩瀚的画纸,我忽然懂了什么叫“企业的版图有多广,青春的舞台就有多大”。在这里,“发展”二字有了更立体的注解。

风从山海来,带着芜湖江潮的湿润,裹着戈壁沙粒的粗犷,将桌上的党建资料翻到下一页。一如我的生活,从江南水乡匆匆翻到西北戈壁这一页。跨越三千五百公里,我的足迹不过是皖能事业版图上两个微小的坐标点,却在时光的刻度里,清晰触摸到了一家企业与一个时代同频共振的心跳。

“向西北去!”

承薪火

在英格玛电厂的东南角,一条蓝色“巨龙”盘亘在茫茫戈壁,从8.2公里外的露天煤矿一直延伸到厂内。这是英格玛的厂外输煤廊道。仅需50分钟,红沙泉煤矿的校验煤便能通过这条特殊路径直接进入厂内干煤棚。这里的煤不用搭乘几天几夜的火车,不用跟着轮船在江海上漂荡,甚至不用汽车。这里的煤从空中走!

在英格玛电厂的食堂门前,有一片小小的玫瑰园。它们在戈壁黄沙中盛开,红得耀眼,像极了这片土地上不屈的生命力。我常常在清晨穿过它,来往的工人总爱盯着花看。我也盯着玫瑰,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这一代青年,究竟该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有天,我又遇见张工在玫瑰前驻足。“我刚来时,这儿连棵草都不长。”他布满裂纹的手指抚过花瓣,“现在你们年轻人来了,玫瑰越开越旺,厂子也越建越好。”我好像找到了答案:所谓青春的位置,从来不是地图上的某个坐标,而是在传承中不断续写的故事。

在这里,我看到五十多岁的安全专家李工带着输煤专业的年轻人徒步3小时,一路沿经8.2公里的廊道检查缺陷隐患;看到老党员手把手教新人调试设备的专注,看到年轻技术员在操作台前眼里的光,看到薪火相传的力量,看到集团立足安徽向西北发展的雄心伟略。

写新章

这里的春天来得晚,三月仍有残雪覆着输煤廊道。但我知道,地下的玫瑰根须正在蓄势,就像集团的发展脉络,每一处“根须”都深扎地下,每一次生长都向着朝阳。在新时代宏大的经纬之下,皖能正从扎根安徽到目光坚定地延展向更广阔的西北腹地,播撒光与热的种粒。

作为集团巨轮上一名微渺但激情永存的前行同伴,我见证着它一步步踩出的足印所蕴含的深意——这些或大或小的跬步,正在为集团汇入日益强劲的浩瀚力量,勾勒出未来更磅礴的蓝色图卷。

我有幸站在前辈们用奋斗铸就的基石上,更有责将这份奋斗的火种传递下去。当未来的某天,我们的后辈翻开这段历史,他们会看到: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有一群年轻人,把青春写进了皖能发展的蓝图,把梦想种在了祖国的山河上,把使命刻进了每一次平凡的坚守里。

而这,就是对传承最好的诠释——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用今天的奋斗,为明天写下更璀璨的序章。

风又起了,我摸出手机,将早上拍的照片发给母亲:“看,戈壁滩上也能开出玫瑰了。”她很快回复,带着熟悉的吴语软调:“红得像你小学戴的红领巾,那时候你总说要当最红的那朵。”

我把工牌上的党员徽章又理了理。这枚跟着我跨越三千五百公里的党员徽章,见证过芜湖江轮的汽笛长鸣,记录着新疆机组的运转轰鸣,也终将见证一个青年党务工作者,如何把对皖能的热爱,对使命的传承,写成新时代的能源诗行。(作者系新疆皖能英格玛电厂党务宣传主管陈友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