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能文苑

走进六尺巷

发布日期:2025.06.10

稿件来源:皖能实业公司

点击次数:

砖石板浸润着千年月华,六尺巷以两堵谦退的影壁,将“礼让”二字镌刻成华夏文明的印记。这条隐于市井烟火深处的幽巷,早已褪去砖石的质朴形态,凝结成以仁德为经、谦和为纬的精神图腾,在岁月长河中泛着温润的光泽。

端午期间,我陪着父母走进这条古巷。当脚尖轻触青石板的瞬间,时空的褶皱缓缓舒展,康熙年间的春风裹挟着家书墨香扑面而来,“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箴言,如古寺悠远的钟声在耳畔回荡,悄然荡涤着世俗的喧嚣。犹记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此地,强调弘扬礼让为先、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为民生难题寻解,为社会矛盾破冰,助力和谐社会的构建。三百年时光流转,长城烽火早已消散于荒烟蔓草间,而巷道里的温良,恰似桐城秋夜的陈年黄酒,在时光的陶瓮中愈酿愈醇,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行至巷尾,于凉亭小坐。眼前诗笺轻扬、墙垣静默、砖影随风摇曳,看似静谧的景致,却在我心中激起惊涛骇浪。当宰相以广阔胸襟丈量天地,这小小方寸之地,竟延伸成纵贯古今的文明长廊。5月30日,在《关于建立国际调解院公约》的签署仪式上,王毅部长引用“六尺巷”典故,探讨国际争端解决之道。这一文化意象的跨场景运用,表明“六尺巷”所承载的谦和礼让精神,作为中华文明历经数百年沉淀的智慧结晶,早已突破地域界限,转化为处理国际事务的柔性力量。它以东方文明特有的哲学视角,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化解分歧、弥合争端的新思路,彰显着“和为贵”理念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身旁一群研学的少年嬉笑而过,他们指尖轻触界碑,低声交谈,眼眸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我明白,礼让的种子已悄然种下,那些落在青苔上的稚嫩话语,终会成长为丈量文明的标尺。

暮色渐浓,再度凝望这条古老小巷。当城市以玻璃幕墙勾勒天际,它却似一柄精巧苏扇,在钢筋水泥间徐徐展开,扇面上“满招损,谦受益”的墨痕,正将悠悠古韵,轻轻印刻在时代的脉搏之上。指尖抚过斑驳的墙砖,我仿佛能听见砖缝间的低语:真正的辽阔不在于山海丈量的版图,而在于容纳天地的襟怀;永恒的光明不在于星河流转的轨迹,而在于灼灼照人的德行。(张瑾)

TOP